学科跨界联动,赋能量感生长——合肥市六安路小学中铁国际城校区开展专题课堂实践研讨活

六安 更新于:2025-06-21 13:20
  • 鄧春曉

    为深化“量感”核心素养培育,探索跨学科学习新路径,《基于跨学科学习的小学量感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组经过前期的对典型量感内容单元的整体梳理、实践路径的建构思考,课题组成员近日合肥市六安路小学中铁国际城校区开展专题课堂实践研讨活动,陈凤、钱慧敏、严静美三位教师呈现了三节精彩纷呈的“有生”课堂,生动诠释了“量感”在真实学习场景中的萌芽与生长,课题组的全体教师参与了深度研讨。

    课堂:量感在真实情境中萌芽

    陈凤老师执教的《长方形面积》,巧妙打破数学与手工、空间规划的学科壁垒。课堂中,聚焦“面积有多大?”这个驱动性问题,学生们化身“小小规划师”,借助1平方分米彩色纸片,亲手拼摆、覆盖,在“铺满”桌面的具象操作中,直观感知面积单位的累积意义。当学生展示亲手绘制的“课桌铺满方案”及创意计算过程时,面积这一抽象概念已悄然内化为可触可感的经验。

    钱慧敏老师则在《时、分、秒》一课中,融合数学计时与美术设计、生活管理。学生亲手设计制作个性化钟面模型,在“一分钟我能做什么?”驱动性问题的趣味挑战中,一份份图文并茂的“一分钟任务清单”(如跳绳60下、朗读小诗一首)成为时间量感最鲜活的注脚,学生把时间和具体时间相对应,感悟时间是对进程的感悟。

    严静美老师的《身体上的“尺子”》则将课堂延伸至广阔天地,“古人如何测量?”问题引领学生运用步长、庹长、脚掌长等“身体尺”,实地测量走廊、黑板。测量报告上清晰标注着“我的脚掌长18厘米,走廊宽约12脚掌长”等原始数据,长度单位在身体与环境的对话中变得亲切而具体,而基于“身体尺”与长度单位的不同测量对比,更好的感受统一单位的必要性,为量感形成筑基。

    当量感遇见创意:学生作品驱动跨学科量感培养

    小小作品,丈量大世界!孩子们在创作中,画一画长方形并计算面积,建立空间量感;量一量用“身体上的尺子”(如拃、步)估测身边物品,体验非标准测量;写一写计时器的前世今生,理解时间量感的演变;规划“我的一天”时间表,将抽象时分秒融入生活实践。这些作品巧妙融合数学、历史与生活,全方位锤炼了学生对数量、长度、时间的感知与运用能力。部分作品展示如下:

    本次活动不仅是我校在“量感”培养研究中的一次重要实践检阅,更是对跨学科学习向纵深发展的积极探索。当数学的理性之光与生活的感性之流在跨学科的河床上交汇,量感的种子便能深植于学生经验的沃土,最终生长为度量万物、理解世界的核心素养之树。未来,合肥市六安路小学中铁国际城校将继续深化此方向的研究与实践,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铺设更坚实的认知阶梯。

    (杨春雷)

    举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